石子饃是陜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,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,故而得名。由于它歷史悠久,加工方法原始,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。
石子饃又稱砂子饃、餑餑、干饃。歷史非常悠久,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"石烹"遺風。
據傳:"神農時,驚訝食谷,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"。到了周代,"燔黍,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,燔之使熟也"。這就說明,石子饃是由遠古的"燔黍"演變而來的,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,不斷改進的過程。 唐代叫做"石鏊餅",并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。到了清代,石子饃傳入金陵,稱為"天然餅"。
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制成的饃。它油酥咸香,經久耐放,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,就連外賓吃后也大加贊賞。營養豐富,易于消化,攜帶方便的陜西石子饃,作為出遠門、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,已同方便面一樣同領風騷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我們不僅有傳統制作方法,還生產了許多超市售賣的石子饃,它的特點是適宜久藏。(夏天最好放置陰涼處!)
傳說
關于石子饃,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。相傳唐時,同州(今大荔縣)曾將此餅作為貢品,當時叫鏊餅。由于同州人生性剛強、耿直不屈,因而被官府抓去時,"必懷此餅而去,用備狴牢之糧"。是說早有準備,一旦被投入牢獄時,因帶有石子饃,不至于挨餓。清代袁牧在《隋園食單》里,稱石子饃為"天然餅"并對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。
制法
主要原料是:面粉、豬油、小油(植物油)、食鹽、大料、花椒、蔥等。石子燒餅外觀焦黃鮮亮,中凹邊突,活像一個橢圓形的小金盆,咬開后層次分明,外酥內軟,咸香可口,經久耐貯。這種饃是用上等白面粉,放入油和鹽(糖),有的還加入鮮花椒葉,制成饃坯,烙制而成。具有油酥咸香,營養豐富,易于消化,攜帶方便,經久耐貯的特點。是陜西關中農村常用的贈送親友、招待佳賓,或作為產婦、病人的營養食品。
原料
原料:面粉500克,雞蛋1個,鮮花椒葉適量。
調料:食用油、白糖、精鹽各適量。
做法
1.面粉中加油50克,并依食者口味加進糖或鹽適量,同時加入鮮花椒葉適量及1個雞蛋,反復揉搓至面光滑柔軟為止,再分成10個饃坯。
2.另選取光滑的小石頭若干,洗凈晾干涂以少許油,放入深邊平底鍋內加熱并不斷翻炒,至石子灼熱燙手后,取出一半石子放在另一容器內保溫。
3.10個饃坯搟薄,平鋪于留在鍋底的熱石子上,再將保溫的石子均勻放在饃坯上部,用中火加熱下烙上燙,2~3分鐘后至饃色半黃即可出鍋。
特點:色半黃,表凹凸,形圓,味甜咸。